什麼是有用的?什麼又是無用?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製造出一些廢物,有多少東西被我們視為無法再一次使用,而成為對環境產生負擔的垃圾,有感於這樣的無用,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原物料公司、設計師與發明家,開始將這些看似「無用」的廢棄物,透過現代科技以及一個對環境永續關懷的心,將之化為「有用之物」。
廢棄馬鈴薯變身可分解的保鮮膜


「減塑」應該是當討論到環保議題時,最早被提起的一個概念,現代人也普遍知道要少用塑膠袋、多使用可以重複利用的容器,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,但每年還是有大量塑膠被製造,而近年因應新冠疫情,根據統計,已經累積了將近 800 噸為防疫生產的塑膠垃圾,減少使用的速度遠遠追不過生產製造的速度。
於是在澳洲的一間生物材料公司 Great Wrap 便利用廢棄馬鈴薯轉化成生物塑膠,提取出馬鈴薯的澱粉,塑化成熱塑性澱粉(TPS),再與使用過的食用油、木薯以及生物聚合物添加劑融合,讓成品可以具備保鮮膜的延展彈性,在質地、性能的表現上,與一般保鮮膜沒有太大差異。重要的是此款馬鈴薯保鮮膜,只需要180天就能夠被分解,甚至可以進到家庭堆肥的系統中,成為庭院土壤的養分,同時 Great Wrap 也克服了通常生物分解原料無法溶解於海洋中的問題,根據不斷改良,馬鈴薯保鮮膜一年內便能在海洋或水生環境中被分解。 目前此款保鮮膜預計將在2022~2023年之間被量產,預計每年可以回收五萬公噸的馬鈴薯廢料,轉換成可再次被利用的再生材料,讓資源得以不斷循環永續。
竹與甘蔗渣製成的紙餐具

聽到紙杯、紙盤,你可能會認為這就是會對環境造成負擔的一次性餐具,方便快速但帶著環保爭議,日本的 WASARA 卻不這麼認為,他們將生產蔗糖廢棄的甘蔗渣與竹子重新再製,徹底做到 Tree-Free 的生產概念,同時這些紙器因為生產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漂白水或染料,90天內就能夠被自然分解,象徵著人終將回歸自然的寓意。

WASARA 是日本的兩個單字組成的複合字,「WA」象徵日本文化背後對環境巡換的重視,「SARA」則為盤子,我們能從這些紙盤設計,窺見日本獨有的和式精神。在日本飲食文化中,會將碗捧在手中,象徵對食物的感謝之情,WASARA 將此一精神融入一系列的紙容器中,每個產品造型的弧度根據人手曲線製作,手感自然與使用者貼合,觸感順滑舒適,隱藏著日本職人工匠的心意,即使只是一次性使用的餐具,依然精益求精,也頗有日本「一期一會」的精神。
一捏就碎的蛋殼也能成為牆磚?

如果每個人一天吃1-2顆蛋,對身體的健康有很正面的幫助,那麼可以試想,每天全世界會使用多少顆雞蛋?留下來的廢棄蛋殼數量又會是多龐大?根據統計,全球每年會產生 25 萬噸的蛋殼廢棄物,而這些蛋殼通常是被丟棄在垃圾掩埋場,容易滋生蚊蟲、細菌,產生甲烷,會對環境、空氣造成不小的負擔。 其實蛋殼的成分中含有高達 90-95% 的碳酸鈣,碳酸鈣普遍存在於岩石、礦物等生物體中,是地球上相當重要的資源之一,也是製造磚瓦的原料,因此華裔紡織品設計師-吳燕玲與擅長開發天然材料的瑞士公司-Nature Squared 共同研發由蛋殼製成的牆磚。

設計師思考「如果蛋殼本就是用來保護小雞的,那為什麼不能再一次發揮它的功能,成為人們建造家園的一種原物料?」秉持著這樣的想法,結合設計師的紡織設計專業,與團隊不斷進行測試,在製造過程中利用天然材料色素,為蛋殼染上美麗的色彩,終於完成了「蛋殼磁磚」的發明與製造,她認為「蛋殼」是一種相當貼合民眾生活的原物料,因此當它被轉化成磚牆時,更能與大家產生共鳴,想要了解甚至進一步使用這樣的產品。